华夏民族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这一点很好证明,先看看文学吧。华夏人不管是研究自己民族创作的文学还是研究西方文学,华夏人似乎都能很好的理解其文章中的精髓和想法,注意,我这里说的华夏人是指稍稍具有阅读能力的普通华夏人,而不是什么专家教授。而西方人研究华夏文学则很困难,除非是专门搞这方面研究的人才,要不然大多数人看不懂华夏文学蕴含的深意。我打个比方吧,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有一首经典的诗歌,名字是《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其中有一句诗词原文为“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我国的诗人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八个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说人性中具有阳刚与阴柔两面性。怎么样,无论是从意境还是用词,是不是都很美?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外国的文学家是如何将中文的词汇翻译成外文的,中文有个成语,叫“青梅竹马”,国外人翻译为:“Childhood sweetheart”,意思是“童年时的爱人”,这个翻译相较于“青梅竹马”这个词本身而言,是在不咋的,没有画面感和那种美感,好吧,也算他说到了点上,勉强过关。我们看下一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华夏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意思是说,聪明人想问题想得太复杂,就会出现疏漏的地方,外国的文学家怎么翻译这句话呢?“Homer sometimes nods”,直译的意思是说,荷马尚有打盹之时,寓意是说圣人也难免出错。从这个成语的翻译我们就不难看出,西方文学实在不如华夏文学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