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摸索基因融合模块-《昆虫进化模板》


    第(2/3)页

    比如,第一个倒霉蛋就是那只六条腿全是螳螂的刀臂的棉蝗,这只终衡抱着玩玩的心态试的,把控制蝗虫腿部形状的基因换成了控制螳螂刀臂形状的,结果这在模拟图上看着还挺帅的家伙出来后的表现瞬间让人大跌眼镜:

    螳螂的刀臂平时都是如祈祷般蜷缩在胸前的,站立主要依靠后四条正常的腿,结果就是这只棉蝗别说像终衡预想中的一样张开六条尖刺密布的腿扑人了,连站都站不起来。

    并且,腿变成刀臂平白无故多了许多重量不说,光是结构改变破坏了蝗虫原有身体的平衡。

    它也飞不了了,唯有浑身一软侧躺在地上,无力地蹬着腿,用一种“你杀了我吧”的祈求眼神看着终衡,直到他一指摁爆了蝗虫的脑袋将其痛苦终结。

    每一个能流传到现在物种所含有的基因性状都是经过了自然界残酷的历时千百万年的检验的,之所以还存在只因为一句“适者生存”,即它能适应环境,贸然地进行改变只会打破万千年积淀下来的平衡。

    以那只带有蝎子尾巴的蜻蜓为例,这家伙是终衡的第二个牺牲品,吸取前一个教训后他对于基因链没再整条整条地复制黏贴,而是两边各取掉一部分找一个中间平衡点,直到预览图上的模拟像点样子后才选择融合。

    这一回倒是挺像回事,能飞能爬能攻击,但外行人看不出来,作为内行的终衡却依然一眼看出了问题所在:

    在进化的征程中,生物追寻的从来就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自然物种最迫切的需求说简单点,只是吃饱肚子而不是像人类这种已经凌驾于食物链之上的bug级物种一样追寻外形上的炫酷。

    终衡发现,多出来的尾巴让蜻蜓急转弯的能力没有了,飞行速度也降了一半,这意味着它已经无法捕捉那些灵活的比如苍蝇蚊子之类的飞虫。

    多出来的毒尾不仅没有成为助力,反倒成为了累赘——蝎子这种鞭形尾巴需要身体稳定才能命中,在飞行条件下它的命中率很低,哪怕瞄准人头那么大的目标都有靠近时刹不住车跑偏的现象,何况毒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生成需要花费大量的营养,而蜻蜓在快速飞行中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生物能,要供得起毒液的分泌在营养的摄入量上至少要达到原先的一点五到2倍!

    本来捕获的虫子就大大减少了,现在耗能又多了,此增彼减只会带来一个结果——入不敷出,抓不到猎物这只蜻蜓很快就会饿死。

    至于像蝎子一样到地面上去生存,更不可能,因为它没有蝎子用于钳制猎物的钳子和防御力强大的硬质外骨骼,反倒多了一双在地面爬行等同累赘的翅膀,不飞行就很难与地面上那些皮糙肉厚的猎物竞争。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曾经也存在过尾部带毒刺的蜻蜓,但是后来却灭绝了的原因。

    所以基因改造不能光考虑战斗力,否则就如那蜻蜓一样等于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造出新的优势时又把原来的优势磨灭了。
    第(2/3)页